Cổng thông tin pháp luật Trung Quốc - CJO

Tìm luật pháp và tài liệu công chính thức của Trung Quốc bằng tiếng Anh

Tiếng AnhTiếng Ả RậpTiếng Trung (giản thể)Tiếng Hà LanTiếng PhápTiếng ĐứcTiếng Hin-ddiTiếng ÝTiếng NhậtTiếng HànBồ Đào NhaTiếng NgaTiếng Tây Ban NhaTiếng Thụy ĐiểnHebrewTiếng IndonesiaTiếng ViệtTiếng TháiTiếng Thổ Nhĩ KỳNgười Malay

Luật xúc tiến việc làm của Trung Quốc (2015)

就业 促进 法

Loại luật Luật

Cơ quan phát hành Ủy ban thường vụ Đại hội đại biểu nhân dân toàn quốc

Ngày ban hành Tháng Tư 24, 2015

Ngày có hiệu lực Tháng Tư 24, 2015

Tình trạng hợp lệ Hợp lệ

Phạm vi áp dụng Trên toàn quốc

Chủ đề Luật lao động / Luật việc làm

Biên tập viên CJ Observer

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业 促进 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修正)
mục lục
第一 章 总则
第二 章 政策 支持
第三 章 公平 就业
第四 章 就业 服务 和 管理
第五 章 职业 教育 和 培训
第六 章 就业 援助
第七 章 监督 检查
第八 章 法律 责任
第九 章 附则
第一 章 总则
第一 条 为了 促进 就业 , 促进 经济 发展 与 扩大 就业 相 协调 , 促进 社会 和谐 稳定 , 制定 本法
第二 条 国家 把 扩大 就业 放在 经济 社会 发展 的 突出 位置 , 实施 积极 的 就业 政策 择业 、 市场 、 政府 促进 就业 的 渠道
第三 条 劳动者 依法 享有 平等 就业 和 自主 择业 的 权利。
劳动者 就业 , 不 因 民族 、 种族 、 性别 、 宗教信仰 等 不同 而 受 歧视。
第四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把 扩大 就业 作为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的 重要 目标 , 纳入 国民经济 , 并 并 的 中长期 规划 和 年度 国民经济 规划 和 年度
第五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通过 发展 经济 和 调整 产业结构 、 规范 人力 资源 市场 、 完善 就业 教育 和 培训 就业 援助 等 措施 , ,
第六 条 国务院 建立 全国 促进 就业 工作 协调 机制 , 研究 就业 工作 中 的 重大 问题 , 促进 就业 工作 行政 部门 具体 负责 问题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人民政府 根据 促进 就业 工作 的 需要 , 建立 促进 就业 工作 协调 机制 , 行政 区域 的 重大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 按照 各自 的 职责 分工 , 共同 做好 促进 就业 工作。
第七 条 国家 倡导 劳动者 树立 正确 的 择业 观念 , 提高 就业 能力 和 创业 能力 ; 鼓励 劳动者 自主 创业 、 自谋职业
各级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应当 简化 程序 , 提高 效率 , 为 劳动者 自主 创业 、 自谋职业 提供 便利。
第八 条 用人 单位 依法 享有 自主 用人 的 权利。
用人 单位 应当 依照 本法 以及 其他 法律 、 法规 的 规定 , 保障 劳动者 的 合法 权益。
第九条 工会 、 共产 主义 青年团 、 妇女 联合会 、 残疾人 联合会 以及 其他 社会 组织 , 协助 人民政府 开展 工作 , 依法 维护 的 劳动
第十 条 各级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对 在 促进 就业 工作 中 作出 显著 成绩 的 单位 和 个人 , 给予 表彰 和 奖励
第二 章 政策 支持
第十一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应当 把 扩大 就业 作为 重要 职责 , 统筹 协调 产业 政策 与 就业 政策。
第十二 条 国家 鼓励 各类 企业 在 法律 、 法规 规定 的 范围 内 , 通过 兴办 产业 或者 拓展 经营 , 增加 就业 岗位
国家 鼓励 发展 劳动密集型 产业 、 服务业 , 扶持 中小企业 , 多 渠道 、 多 方式 增加 就业 岗位。
国家 鼓励 、 支持 、 引导 非 公有制 经济 发展 , 扩大 就业 , 增加 就业 岗位。
第十三 条 国家 发展 国内外 贸易 和 国际 经济 合作 , 拓宽 就业 渠道。
第十四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在 安排 政府 投资 和 确定 重大 建设 项目 时 , 应当 发挥 投资 带动 就业 的 增加 就业
第十五 条 国家 实行 有 利于 促进 就业 的 财政 政策 , 加大 资金 投入 , 改善 就业 环境 , 扩大 就业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应当 根据 就业 状况 和 就业 工作 目标 , 在 财政 预算 中 安排 就业 专项 资金 用于 促进 就业 工作
就业 专项 资金 用于 职业 介绍 、 职业 培训 、 公益性 岗位 、 职业 技能 鉴定 、 特定 就业 等 的 补贴 基金 和 贷款 和。 就业 专项 资金 的 使用 管理 办法 由 国务院 财政 部门 和 劳动 行政 部门 规定。
第十六 条 国家 建立 健全 失业 保险 制度 , 依法 确保 失业 人员 的 基本 生活 , 并 促进 其 实现 就业
第十七 条 国家 鼓励 企业 增加 就业 岗位 , 扶持 失业 人员 和 残疾人 就业 , 对 下列 企业 、 人员 依法 给予 税收 优惠
(一) 吸纳 符合 国家 规定 条件 的 失业 人员 达到 规定 要求 的 企业 ;
(二) 失业 人员 创办 的 中小企业 ;
(三) 安置 残疾 人员 达到 规定 比例 或者 集中 使用 残疾人 的 企业 ;
(四) 从事 个体 经营 的 符合 国家 规定 条件 的 失业 人员 ;
(五) 从事 个体 经营 的 残疾人 ;
(六) 国务院 规定 给予 税收 优惠 的 其他 企业 、 人员。
第十八 条 对 本法 第十七 条 第四项 、 第五 项 规定 的 人员 , 有关部门 应当 在 经营 场地 等 方面 给予 , , 免除 性 收费
第十九 条 国家 实行 有 利于 促进 就业 的 金融 政策 , 增加 中小企业 的 融资 渠道 ; 鼓励 服务 , 加大 支持 , 并对 一定 期限 ,等 扶持。
第二十条 国家 实行 城乡 统筹 的 就业 政策 , 建立 健全 城乡 劳动者 平等 就业 的 制度 , 引导 农业 富余 劳动力 有序 转移 就业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推进 小 城镇 建设 和 加快 县域 经济 发展 , 引导 农业 富余 劳动力 就地 就近 在 制定 小 , 将 本 就业 制定 将 本 地区 富余 劳动力 转移 就业 作为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引导 农业 富余 劳动力 有序 向 城市 异地 转移 就业 ; 劳动力 输出 地 和 互相 配合 配合 劳动者 进城 就业 的 环境 和 就业 的 环境
第二十 一条 国家 支持 区域 经济 发展 , 鼓励 区域 协作 , 统筹 协调 不同 地区 就业 的 均衡 增长
国家 支持 民族 地区 发展 经济 , 扩大 就业。
第二十 二条 各级 人民政府 统筹 做好 城镇 新增 劳动力 就业 、 农业 富余 劳动力 转移 就业 和 失业 人员 就业 工作
第二十 三条 各级 人民政府 采取 措施 , 逐步 完善 和 实施 与 非 全日制 用工 等 灵活 就业 相 社会 保险 政策 灵活 就业 人员 提供 帮助
第二十 四条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应当 加强 对 失业 人员 从事 个体 经营 的 指导 , 提供 政策 咨询 、 培训 培训 和 等 服务
第三 章 公平 就业
第二十 五条 各级 人民政府 创造 公平 就业 的 环境 , 消除 就业 歧视 , 制定 政策 并 采取 措施 困难 给予 扶持 扶持
第二十 六条 用人 单位 招用人员 、 职业 中介 机构 从事 职业 中介 活动 , 应当 向 劳动者 提供 平等 公平 公平 的 不得 实施 就业
第二 十七 条 国家 保障 妇女 享有 与 男子 平等 的 劳动 权利。
用人 单位 招用人员 , 除 国家 规定 的 不 适合 妇女 的 工种 或者 岗位 外 , 不得 以 性别 妇女 或者 的 录用
用人 单位 录用 女 职工 , 不得 在 劳动 合同 中 规定 限制 女 职工 结婚 、 生育 的 内容
第二 十八 条 各 民族 劳动者 享有 平等 的 劳动 权利。
用人 单位 招用人员 , 应当 依法 对 少数民族 劳动者 给予 适当 照顾。
第二 十九 条 国家 保障 残疾人 的 劳动 权利。
各级 人民政府 应当 对 残疾人 就业 统筹 规划 , 为 残疾人 创造 就业 条件。
用人 单位 招用人员 , 不得 歧视 残疾人。
第三 十条 用人 单位 招用人员 , 不得 以是 传染病 病原 携带者 为由 拒绝 录用。 但是 , 经 医学 在 治愈 前 传染 嫌疑 前 , 不得 行政卫生 行政 部门 规定 禁止 从事 的 易 使 传染病 扩散 的 工作。
第三十一条 农村 劳动者 进城 就业 享有 与 城镇 劳动者 平等 的 劳动 权利 , 不得 对 农村 劳动者 进城 就业 设置 歧视 性 限制
第四 章 就业 服务 和 管理
第三 十二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培育 和 完善 统一 开放 、 竞争 有序 的 人力 资源 市场 , 为 劳动者 就业 提供 服务
第三 十三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鼓励 社会 各 方面 依法 开展 就业 服务 活动 , 加强 对 公共 中介 服务 的 , 逐步 完善 覆盖 对
第三 十四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加强 人力 资源 市场 信息 网络 及 相关 设施 建设 , 建立 健全 人力 服务 体系 信息 发布
第三 十五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建立 健全 公共 就业 服务 体系 , 设立 公共 就业 服务 机构 , 为 劳动者 免费 提供 下列 服务
(一) 就业 政策 法规 咨询 ;
(二) 职业 供求 信息 、 市场 工资 指导 价位 信息 和 职业 培训 信息 发布 ;
(三) 职业 指导 和 职业 介绍 ;
(四) 对 就业 困难 人员 实施 就业 援助 ;
(五) 办理 就业 登记 、 失业 登记 等 事务 ;
(六) 其他 公共 就业 服务。
公共 就业 服务 机构 应当 不断 提高 服务 的 质量 和 效率 , 不得 从事 经营 性 活动。
公共 就业 服务 经费 纳入 同级 财政 预算。
第三 十六 条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对 职业 中介 机构 提供 公益性 就业 服务 的 , 按照 规定 给予 补贴
国家 鼓励 社会 各界 为 公益性 就业 服务 提供 捐赠 、 资助。
第三 十七 条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不得 举办 或者 与 他人 联合 举办 经营 性 的 职业 中介 机构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 公共 就业 服务 机构 举办 的 招聘 会 , 不得 向 劳动者 收取 费用
第三 十八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加强 对 职业 中介 机构 的 管理 , 鼓励 其 提高 服务 发挥 其 在 促进 中 的
第三 十九 条 从事 职业 中介 活动 , 应当 遵循 合法 、 诚实 信用 、 公平 、 公开 的 原则
用人 单位 通过 职业 中介 机构 招用人员 , 应当 如实 向 职业 中介 机构 提供 岗位 需求 信息。
禁止 任何 组织 或者 个人 利用 职业 中介 活动 侵害 劳动者 的 合法 权益。
第四 十条 设立 职业 中介 机构 应当 具备 下列 条件 :
(一) 有 明确 的 章程 和 管理 制度 ;
(二) 有 开展 业务 必备 的 固定 场所 、 办公 设施 和 一定 数额 的 开办 资金 ;
(三) 有 一定数量 具备 相应 职业 资格 的 专职 工作 人员 ;
(四) 法律 、 法规 规定 的 其他 条件。
设立 职业 中介 机构 应当 在 工商 行政管理 部门 办理 登记 后 , 向 劳动 行政 部门 申请 行政 许可
未经 依法 许可 和 登记 的 机构 , 不得 从事 职业 中介 活动。
国家 对 外商 投资 职业 中介 机构 和 向 劳动者 提供 境外 就业 服务 的 职业 中介 机构 另有 规定 的 , 依照 其 规定
第四十一条 职业 中介 机构 不得 有 下列 行为 :
(一) 提供 虚假 就业 信息 ;
(二) 为 无 合法 证照 的 用人 单位 提供 职业 中介 服务 ;
(三) 伪造 、 涂改 、 转让 职业 中介 许可证 ;
(四) 扣押 劳动者 的 居民 身份证 和 其他 证件 , 或者 向 劳动者 收取 押金 ;
(五) 其他 违反 法律 、 法规 规定 的 行为。
第四 十二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建立 失业 预警 制度 , 对 可能 出现 的 较大 规模 的 失业 , 实施 、 调节 调节 和
第四 十三 条 国家 建立 劳动力 调查 统计 制度 和 就业 登记 、 失业 登记 制度 , 开展 劳动力 、 失业 状况 调查 , 并 公布 调查 统计 开展
统计 部门 和 劳动 行政 部门 进行 劳动力 调查 统计 和 就业 、 失业 登记 时 , 用人 单位 提供 提供 调查 所 需要 的
第五 章 职业 教育 和 培训
第四 十四 条 国家 依法 发展 职业 教育 , 鼓励 开展 职业 培训 , 促进 劳动者 提高 职业 技能 , 增强 能力 和 和 创业
第四 十五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根据 经济 社会 发展 和 市场 需求 , 制定 并 实施 职业 能力 开发 计划
第四 十六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加强 统筹 协调 , 鼓励 和 支持 各类 职业 院校 、 职业 技能 单位 依法 开展 在职 培训 、 创业 培训 依法 培训 、 创业 培训各种 形式 的 培训。
第四 十七 条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根据 市场 需求 和 产业 发展 方向 , 鼓励 、 指导 加强 职业 教育 教育 和
职业 院校 、 职业 技能 培训 机构 与 企业 应当 密切 联系 , 实行 产 教 结合 , 为 经济 建设 服务 培养 培养 实用 熟练 劳动者
企业 应当 按照 国家 有关 规定 提取 职工 教育 经费 , 对 劳动者 进行 职业 技能 培训 和 继续 教育 培训
第四 十八 条 国家 采取 措施 建立 健全 劳动预备制 度 ,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对 有 就业 要求 实行 一定 期限 培训 , 使其 资格 或者 一定技能。
第四 十九 条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鼓励 和 支持 开展 就业 培训 , 帮助 失业 人员 提高 职业 技能 能力 和 创业 参加 就业 培训 规定 享受 和
第五 十条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采取 有效 措施 , 组织 和 引导 进城 就业 的 农村 劳动者 参加 技能 培训 机构 为 劳动者 提供 技能 就业能力。
第五十一条 国家 对 从事 涉及 公共安全 、 人身 健康 、 生命 财产 安全 等 特殊 工种 的 劳动者 , 实行 证书 制度 , 具体 由 国务院
第六 章 就业 援助
第五 十二 条 各级 人民政府 建立 健全 就业 援助 制度 , 采取 税费 减免 、 贷款 贴息 、 社会 补贴 等 办法 、 社会。
就业 困难 人员 是 指 因 身体 状况 、 技能 水平 、 家庭 因素 失去 土地 等 原因 难以 实现 就业 以及 连续 连续 失业 仍未 能 就业 的 人员。 就业 人员 的 的 人员 困难 人员 的 自治区政府 根据 本 行政 区域 的 实际 情况 规定。
第 五十 三条 政府 投资 开发 的 公益性 岗位 , 应当 优先 安排 符合 岗位 要求 的 就业 困难 在 公益性 公益性 , 按照 国家 规定 给予 困难 国家 规定 给予
第 五十 四条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加强 基层 就业 援助 服务 工作 , 对 就业 困难 人员 实施 重点 针对性 的 就业 公益性 岗位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鼓励 和 支持 社会 各 方面 为 就业 困难 人员 提供 技能 培训 、 岗位 信息 等 服务
第五 十五 条 各级 人民政府 采取 特别 扶助 措施 , 促进 残疾人 就业。
用人 单位 应当 按照 国家 规定 安排 残疾人 就业 , 具体 办法 由 国务院 规定。
第五 十六 条 县级 以上 地方 人民政府 采取 多种 就业 形式 , 拓宽 公益性 岗位 范围 , 开发 就业 岗位 有 就业 需求 的 至少 有 一 人
法定 劳动 年龄 内 的 家庭 人员 均 处于 失业 状况 的 城市居民 家庭 可以 向 住所 地 地 就业 服务 机构。 街道 、 社区 公共 状况 城市居民 地 街道 、 经提供 适当 的 就业 岗位。
第五 十七 条 国家 鼓励 资源 开采 型 城市 和 独立 工矿区 发展 与 市场 需求 相 适应 的 产业 , 引导 劳动者 转移 就业
对 因 资源 枯竭 或者 经济 结构 调整 等 原因 造成 就业 困难 人员 集中 的 地区 , 上级 人民政府 给予 必要 的 扶持 和
第七 章 监督 检查
第五 十八 条 各级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应当 建立 促进 就业 的 目标 责任 制度。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按照 责任制 的 要求 有关部门 和 下。
第五 十九 条 审计 机关 、 财政 部门 应当 依法 对 就业 专项 资金 的 管理 和 使用 情况 进行 监督 检查
第六 十条 劳动 行政 部门 应当 对 本法 实施 情况 进行 监督 检查 , 建立 举报 制度 , 受理 的 举报 举报 予以 核实 、
第八 章 法律 责任
第六十一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劳动 行政 等 有关部门 及其 工作 人员 滥用职权 、 玩忽职守 、 徇私舞弊 的 , 直接 人员 和 责任 人员 依法 给予
第六 十二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实施 就业 歧视 的 , 劳动者 可以 向 人民法院 提起 诉讼。
第六 十三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和 有关部门 、 公共 就业 服务 机构 举办 经营 机构 , 从事 活动 , 向 , 由 , , 向 , 由限期 改正 , 将 违法 收取 的 费用 退还 劳动者 , 并对 直接 负责 的 主管 人员 和 其他 直接 责任 人员 依法 给予 处分
第六 十四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未经许可 和 登记 , 擅自 从事 职业 中介 活动 的 , 由 其他 主管 部门 有 违法 所得 违法 所得 , 主管 违法 所得 所得 ,五 万元 以下 的 罚款。
第六 十五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职业 中介 机构 提供 虚假 就业 信息 , 为 无 合法 证照 职业 中介 服务 、 转让 由 转让改正 ; 有 违法 所得 的 , 没收 违法 所得 , 并处 一 万元 以上 五 万元 以下 的 罚款 ; 情节 的 的 , 中介 许可证
第六 十六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职业 中介 机构 扣押 劳动者 居民 身份证 等 证件 的 , 由 劳动 限期 退还 劳动者 , 依照 有关 法律 规定
违反 本法 规定 , 职业 中介 机构 向 劳动者 收取 押金 的 , 由 劳动 行政 部门 责令 限期 并 以 每人 五百元以上 千元 以下 的 标准 处以 责令
第六 十七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企业 未 按照 国家 规定 提取 职工 教育 经费 , 或者 挪用 , 由 由 责令 改正 , 并 依法 挪用 , 并 依法
第六 十八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 侵害 劳动者 合法 权益 , 造成 财产 损失 或者 其他 损害 的 ; 构成 犯罪 依法 追究
第九 章 附则
第六 十九 条 本法 自 2008 年 1 月 1 日 起 施行。

© 2020 Guodong Du và Meng Yu. Đã đăng ký Bản quyền. Nghiêm cấm việc cộng hòa hoặc phân phối lại nội dung, kể cả bằng cách đóng khung hoặc các phương tiện tương tự mà không có sự đồng ý trước bằng văn bản của Guodong Du và Meng Yu.